
蜂巢能源首次公布“蜂盾4.0安全分级体系”,为动力电池安全树立行业新标杆
2025年11月12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宜宾市人民政府、经济和信息化厅、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共同承办的第四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在四川宜宾隆重开幕。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应邀发表《半固态产业化与电池应用安全分级体系》主题报告,并在大会上发布了蜂盾安全分级体系。

从电芯安全到系统安全再到全场景应用安全 蜂巢能源构建“蜂盾电池安全分级体系”
杨红新表示,安全不仅是电芯层面的本征设计,更需在系统层级建立全维度防护。
蜂巢能源首次提出以“热失控防控能力”为核心标尺的“蜂盾电池安全分级体系”,按照应用场景对每代的安全进行定义,利用电芯、系统的具体指标项对每一代进行量化说明。
蜂巢能源早在2019年就在电池安全技术上进行了布局和开发,蜂盾1.0关注正常使用场景;蜂盾2.0保障突发场景下人员安全撤离;蜂盾3.0已提前全面满足今年3月由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中的所有要求,而蜂盾4.0相比蜂盾3.0,在本征、被动、主动方面全维度进行了提升。
在本征安全方面,通过半固态技术,降低热失控产生的概率;
在被动安全方面,通过龙鳞甲设计,实现热-电分离,降低系统热蔓延,具热-电分离优势,如:
1、免热失控火焰直喷整车底盘、乘员舱;
2、喷发物远离电芯极柱、高压铜铝排等电气件,降低短路拉弧概率;
3、避免采样、控制单元烧毁导致水循环抑制策略无法正常运行;
在主动安全方面,全生命周期AI大模型迭代原有电芯机理+AI模型,实现预警准确率的提升。
蜂巢能源通过“蜂盾安全分级体系”的建立与“蜂盾4.0”的落地,成功将电池安全从一种抽象理念,转化为一套清晰可衡量的工程实践。这不仅系统性地构筑了“本征、被动、主动”三位一体的全维度安全护城河,更以领先行业的透明化标准,重新定义了动力电池的安全范式,为用户提供了跨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可信赖安全。

“电解质热复合转印工艺” 半固态电池快速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答案
目前三元仍是高端和新兴市场首选,但三元热失控导致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占比高达70%。在本征安全方面,蜂巢能源用半固态技术解决三元电池的热稳定性问题,通过引入不可燃、无腐蚀的固态电解质,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不牺牲性能,不增加制造成本。而全球首创“电解质热复合转印工艺”,为半固态电池“快速量产”与“更高级的安全”这条极限赛道上提供了技术答卷。
该工艺通过材料革新(如优化隔膜胶层及半固态涂层配方)及生产工艺参数设计,实现极片纳米级防护,替代传统正极表涂技术。
在开发过程中,蜂巢能源攻克了两大难题:一是创新开发“极性变换胶液配方”,实现涂层从基膜到极片的高效转移,转移率从约20%提升至95%以上;二是量身定制“仿形梯度热压技术”,解决极片厚度不均导致的覆盖一致性问题。
该工艺具备100%产线兼容性,不增加额外投资,是“行业成本最低、最快速的半固态电池量产方案”。应用该工艺的电芯可实现100%不热蔓延,在短路情况下,漏电流降低50%,售后方面全生命周期压差不良率降低18.5%,可持续提升产品的一致性、安全可靠性、耐久性和稳定性。

在半固态电池量产规划方面,蜂巢能源已建成2.3GWh半固态电池专用产线,并已完成第一代270Wh/kg方形电芯的开发,即将C样批量试制。该产品已获得欧洲知名品牌电动汽车订单,并成功定点央企eVTOL项目。2026年,第一代半固态量产爬坡,实现批量交付;第二代400Wh/kg半固态电芯开发;2028年将完成450Wh半固态软包电芯开发。
蜂巢能源在半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不仅占据了性能的“技术高地”,更是构筑了以电池安全分级的行业“安全基石”。此举既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通过推动技术透明与可信体系,促进了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这两大支柱技术将为国家能源安全与产业韧性奠定坚实基础。